[日常碎碎念] 再见VisionPro

前言

最近国行的VisionPro上市了,心痒跑去预约体验,还被我约上了,趁着周末在深圳没事干,就跑去体验了一下。Apple的销售真的很热情,在销售的鼓动+14天无理由退货的政策支持+24期免息的背景下,直接剁手分24期搞了一台来玩。深度体验了三天,并且也试戴了蔡司的近视片后,我彻底对VisionPro死心了,周三晚上就拿去AppleStore退货了。

本篇会主要分享过去三天自己深度体验后的一些吐槽和观点的修正,希望大家喜欢。

糟糕的配镜体验

猜苹果的初衷是为了让使用者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所以要求用户上传处方后让蔡司帮忙定制生产。但实际上这个流程的门槛不低,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非常不方便。外面的眼镜店95%都是只验光但是不给验光数据,美名其曰是避免拿这个数据出去配了眼镜不合适找店家算帐,但是你找店家配镜,店家又开始说自己多么多么的准确,简直恶心人。因此为了获得验光数据,我最后不得不去医院挂了一个眼科验光。

处方上传流程也很复杂。普通消费者需要先去理解几个日常生活中完全接触不到的专有名词:球镜度数SPH、散光度数CYL、AXIS轴位和下加光度ADD。这几个参数又不完全跟医生开出来的诊断单对得上,最后只能占用帮忙检查的医生的时间,让其帮忙填充好了其中的表单。很难想象这会是苹果提出来的解决方案,对于需要佩戴眼镜的用户来说非常不友好,我也是从这里开始打起了退货的退堂鼓。

离谱的重量

不算电池单纯主机的重量就已经来到了600克,换算成市斤已经是一斤二两了,这对于穿戴式设备来说是一个很夸张的重量。而这也直接导致佩戴非常不舒适,至少我是觉得非常不舒适的那一批用户(小红书上其实已经能陆续看到大家的吐槽了)。之前有去外面体验过一次VisionPro,当时就已经感觉是很沉重了,但之前我一直认为是因为面罩不合尺寸导致的。这次购买已经在Store中重新扫描了面部,拿了23W的面罩,戴上脸之后超过30分钟还是会产生不适感。这种不适感主要是因为面罩把机器的重量分担在了两边的眉骨以及脸颊骨上导致的,不适感准确的来说就是这四个点位感觉酸痛。这种酸痛感对VisionPro引以为傲的沉浸感产生了不可弥补的冲突,导致刚刚产生一点沉浸感,马上就被疼痛拖回现实,让你只想赶紧把眼镜从脑袋上摘下来。

FOV小么?其实不算太小

说实话,在上一篇的体验文章中,我曾经说过VisionPro的FOV太小很不爽,但实际使用中,其实感知并不明显,特别是你把注意力放在了画面中央的时候,你其实不太会注意到外部的边框。而且VisionPro如果使用适配了沉浸模式的视频APP,在深色场景下,对边框的感知不强,你的所有注意力只会被画面和机器压脸的酸疼感所吸引过去。在游戏场景下,比如What If的时候你的注意力更多的会放在游戏上,其实望远镜的视角并不太会干扰到你。

全景类媒体可能会是杀手锏

周日上午去验完光后,下午坐地铁去了大梅沙玩。去到海边拍了一张全景照片,回到家AirDrop到VisionPro上,从平面照片突然铺开成全景照片,画面铺满整个视野的那个瞬间,真的仿佛让我回到了海边,体验真的无敌的好,跟AppleTV的immersive video一样的好,太震撼了。不过回到开发者的角度来看,全景照片的呈现,其实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只是一种更优的产品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代码的迭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设计就会被其他家VR厂商实装到自家的机器上。可能immersive video还会有一点技术壁垒,毕竟整个工作流都是苹果定义的,其他厂家没这么好入局。现在还是抱一个观望的态度,看看是否会有人愿意在这方面投入。

眼动追踪仍旧不够好用

一开始我这里是想定义为”难用“的,但细细想来也不完全难用。在3D场景下,比如游戏《Puzzling Place》(上图),眼动追踪还算是好用,基本上是指哪打哪。但是如果遇上密集输入场景,比如微信聊天输入文字、多邻国选择单词,眼动追踪就变得特别难用。经常性会出现,明明我选中的是“N”但是给我选到了“M”;明明我目光盯着退出按钮,但是却给我选中了编辑按钮。这种令人不悦的小问题充斥着每个角落,导致用户操作的连贯性被大打折扣,让人感到非常不爽。

应用生态匮乏

国区基本上可以说是应用荒漠,你如果能约到苹果的30分钟体验,那么你在体验Demo中体验到的内容,就将会是你能在国区的应用商店中体验到的所有有趣的内容。万幸的是,国行机器没有锁硬件,店里的销售leader也在疯狂暗示你买回家就登录美区账号用就好了。但实际上美区其实也不见得有多么丰富的生态,可能相较国区会增加了全景视频的支持,增加了没有版号的游戏,还有一些玩具级别的App。(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这个网站上看一下最新上架的VisionPro APP:https://vision.directory)但说实话这些并不能打动我花这么多钱去买VisionPro,因为这些内容相较于手机没有拉开真正的差距,体验近似的情况下,我宁愿选择手机也不想要用VisionPro。

Vision Pro可以跟Mac Mini联动

之前网上一直说MacMini没办法投屏到VisionPro上,在这里我可以直接破除这个谣言,MacMini是可以投屏到VisionPro的,只是不支持像Macbook那样子的靠近弹出气泡连接而已。只要打开了Mac Mini的屏幕共享,然后再在VisionPro的控制中心的投屏选项中选择Mac Mini,即可把Mac Mini的屏幕投屏到Vision Pro中。不过现在这个功能还有一点不好的是,播放视频时。移动鼠标会出现拖影,让人感觉一卡一卡的,体验不佳。

退货的缘由

我退货的缘由其实就两点,重量和生态匮乏。前者即使我买了所谓的精英头带,但实际上只是把眉骨的疼痛感转移到了额头上,不适感依旧没有消失。后者只能说等时间发展了,现阶段太多垃圾APP了,现在新上线的基本都是一些无聊的垃圾的小玩具,没见到啥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而这两点问题的产生,也让我再也无法说服自己花这么多钱去买个还处于残疾阶段的设备,所以最后就果断的退掉了。

结尾

其实我挺喜欢VisionPro的,去年发布的时候我就已经在朋友圈里说出必买了,只不过现阶段VisionPro的表现真的令我非常的失望,我真的很担心VisionPro会变成下一个iPad那样子的吃灰产品,不过我自己担心又有何用呢?最后不还得看阿库怎么做决策,所以我还是选择先退掉VisionPro,等下一代推出之后我再来考虑购买Vision Pro吧。

[日常碎碎念] Vision Pro体验小结

周二健身的时候在小红书上看到深圳坪洲有个老板开了个VisionPro体验店,正好在小红书上宣传,试营业期间39元玩一个小时,趁着周六调休有空,赶紧去体验了一把,只能说VisionPro属实有点拉,体验后瞬间就打消了我购买VisionPro的想法了。接下来我会我一个小时的简短体验后的收获娓娓道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缺点

VisionPro在目前这个时点下,其实还是有几个亟待解决的缺点,不把这几个缺点解决掉,我认为是不会有大量消费者来消费的。Pico和Quest可能是60/100的水平,VisionPro顶多也就是70/100,距离真的好用还差着一大截呢。

重量太重

不得不说,VisionPro的铝合金机身和多曲面玻璃外壳,拿在手上端详的时候是真的漂亮极了,非常有质感。但伴随的代价就是过重导致的强力坠头感。刚开始体验的时候,老板给我体验的是默认的松紧带版。官网查的官方名字是:Solo Knit Band。

松紧带的设计,在佩戴的时候体验感很好,套到头上之后只要靠右侧的旋钮就可以很轻松的将机器的面罩固定到脑门上。但是VisionPro的重量实在是太重了,大幅度活动后,松紧带很容易松垮,导致眼动追踪失灵。苹果应该也是一早就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在松紧带变松导致眼动追踪异常的时候,会有一个Toast提示用户需要重新紧固松紧带,这个体验实在算不上好。

后面因为多次调整,导致眼动追踪漂移到无法正常使用了,找老板帮忙重设追踪的时候,帮忙换成了绑头的头带后,体验明显提升了不少,没这么坠头了,而且眼动追踪也没有再漂移了。官方的名字是:Dual Loop Band。

FOV角度小

VisionPro的FOV说不上是行业第一梯队,角度偏小,总是像上图一样,像是正在用一个双筒望远镜朝外界望出去一样,周围是一个大黑边,只有中心是能看到内容的。在玩游戏或者看电影的时候其实感觉还好,注意力不是那么的分散,但是使用VisionPro看真实环境的时候就会很出戏,会导致沉浸感立刻荡然无存。

内容生态匮乏+Killer Apps的缺席

不过对于第一代产品来说,重量中和FOV小其实都能勉强接受。最直接影响我的购买决策的缘由,就是内容生态的匮乏和Killer Apps的缺席。真正体验好的其实就只有官方在Apple TV中提供的Demo视频以及官方提供的恐龙交互Demo。

虽然在VisionPro中,用户可以把电影和电视剧,投射到了一个虚拟屏幕上,模拟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但无论是Pico还是Quest Pro都是能做到的,这里的就完全没有跟对手拉开差距。App Store中的第三方软件,大多数是一些基于Swift UI开发的APP,借助SwiftUI跨平台的能力,直接平移到Vision Pro并没有提供更多独特的体验。即使有专门适配,看起来也是偏向实验性质的。比如淘宝和得物就分别支持了部份货品的3D模型展示。但个人认为这更多是淘宝平台的短期推广行为,我不相信会有很多商家会跟进平台,给自家的商品提供3D模型预览,要是真的这么积极,我们早就应该能够在手淘APP上看到了这些内容才对。还有App Store中也有提供许多为VisionPro做的游戏,不过基本都是小游戏,比如水果忍者,音游等,还没有出现死亡搁浅这种3A级大作。不过按照苹果玩了10年的Metal,才勉强让古墓丽影和死亡搁浅上架Mac平台的逼尿性来看,指望在VisionPro里玩游戏,属实是痴人说梦,不值得期待。

体验到最后就会发现,VisionPro就跟iPad的定位一样尴尬。苹果总是猛吹iPad多么有生产力,实际上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伤害0.5,iPad能做到的Mac也能做到,Mac能做到的iPad不一定能做到。VisionPro也是处于一样的困境,究竟VisionPro有什么特殊竞争力,使得人们可以舍弃手机,而必须选择头显呢?说实话,我是完全没有体验出来的。根本就没有革命性的体验提升,即使内透延时做的再低,眼动跟踪手部跟踪做的再好,没有内容的支撑,没有革命性的体验提升,VisionPro就只会是一个奢侈版的VR眼镜罢了,跟Pico也没有什么区别。

优点

尽管VisionPro在现阶段下的内容体验没有跟其他厂商拉开明显差距,但是在一些使用体验上确实是要优于其他家的。VisionPro的体验绝对是第一梯队的,只是我个人认为这些体验的提升,还不足以达成质变,让普通消费者购买而已。

内透延迟低

就跟之前各大UP主分享的一样,内透的屏幕素质极高。帧率非常高,亮度非常高,应用锐利度非常高。戴上后,如果不是因为FOV小导致的望远镜视角,不然是完全感知不到这是通过视频采集后输出的画面。各种操作都非常跟手,手指之间的操作都是非常符合直觉的,没有让人感到延迟。摄像头之间完全没有没有畸变,跟肉眼望世界基本是一样的,这个体验真的很牛逼。看AppleWatch或者手机上的文字其实问题也不大,我甚至都能操作手机给自己拍了一张自拍。

目前通过内透观察环境的时候,会感觉环境有点模糊。一开始我以为是屏幕素质的问题,但是后面投射出来的App锐利度又是非常高的,让人感觉不到模糊。我猜测可能是由于算力的桎梏,为了达成帧率高延迟低的高优先级,所以舍弃掉了高清晰度。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样的取舍我也能理解。不过现在VisionPro上的还是M2,下一代估计就能改进的了。

后面我去搜了一下VisionPro的Tech Spec,其实VisionPro上还配备了闪烁传感器,能够识别出当前环境的高频闪烁,方便校准外部的摄像头帧率,避免出现水波纹,这个小细节的优化真的是润物细无声。

追踪算法的精度,令人惊叹

这次VisionPro主打的操作方式是眼动+手势,得益于位于双眼前的红外补光灯+4颗红外摄像头,眼动追踪效果非常好,在使用绑头式头带的时候几乎就没有过漂移的出现,看哪里就打哪里,指向精准度非常高,即使是四个并排放置的Icon Tab都能够精准选中。

借助外部的10个多指向摄像头+激光雷达,空间定位和手势识别同样的让人惊叹。在使用左手部份遮挡右手的时候,拖拉动作依然能够被预判到,宽容度非常高。得益于激光雷达,VisionPro中的抠像能力非常彪悍,多手势重叠的时候,几乎都能够将手与虚拟内容区隔开。而这也使得手在虚拟世界中的前后关系非常准确,用户是能够直接知道与虚拟内容的关系。另外我也尝试了VisionPro上的虚拟键盘,可用度非常高,手放上去的时候能够非常准确的敲中虚拟世界中的虚拟键盘。不过由于敲击后只有视觉上的反馈,所以敲久了,会让人觉得很累,使用起来很奇怪。我其实还是倾向于语音输入或者使用实体键盘。

我还在AppleTV中体验了官方提供的视频Demo,空间定位真的非常牛逼,能很明确的感知到前后左右的关系,左右转头的时候,能够明确听出来音源在空间中的方位。即使TV App内的其他剧集也是一样能够体验到的。

下一步?

其实到这一Part的时候,我的一小时体验就分享完了,接着我想在这里写一下我对于VisionPro的一些个人想法,不一定对,但希望能够拎出来跟大家讨论一下,帮助我对头显的发展,有一个更准确和更清晰的理解。

重量

VP下一代产品肯定是要把铝合金边框、外部的多曲面玻璃、显示屏去掉的,前两者对于使用者的体验来说,负面收益远大于正面受益,除了好看一无是处。换成跟轻量化的材料会是正道(铝镁合金+塑料机身或许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外显实用意义不强,起码现阶段除了能够展示用户的双眼外,没看到啥特殊的用途,把这个显示屏去掉,减重十几克,带来体验上的收益远大于情绪价值带来的收益。说实话,大家对于头显这事本来就是心理预期的,我想没人会觉得戴个头显会有多恐怖吧?顶多就是觉得很奇怪而已,但远远达不到恐惧的程度。

资源

VisionPro可能存在的一个优势是能够提供多角度+互动+沉浸感更强的直播内容。看官方的演示视频中,貌似足球比赛和MLB都是会有VisionPro的专用视角直播的,但是在TV App中只能看到2023年的MLB年度总结,不太好确定是直播还是录播,不过体验确实是独一无二的。TickTok上还有人在吹F1多角度的赛事直播APP会是Killer Apps,在这个APP中,用户可以多角度观看F1赛车在跑道上驰骋的同时,还能通过虚拟地图以上帝视角来观察整个比赛的局势。多推动上市地区市场拥抱这种全景内容的制作,否则流媒体体验跟不上,就会倒逼用户放弃使用头显,回归到最原始的手机或者平板上。

Extra

空间照片和空间视频

我还试了一下之前说的挺神奇的空间照片和空间视频,说实话就是在普通的全景照片和全景视频上加了个小窗遮罩。预览照片或视频的时候。会让使用者透过这个小窗来看一张远处的图片或视频,让使用者产生错觉,以为一张平面的照片产生了时差,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了。但实际上这些内容都在拍摄瞬间被如实的记录到了照片上,你只是被苹果的障眼法给骗了。

体验店

虽然不适合购入,但是画个100多体验一下还是不错的。如果您恰巧是在深圳的话,可以去这家体验店试试看,跟老板说是小红书来的,半个小时体验价只要39元,我那天去人不多,老板给我玩了一个多小时也只收了我39元,还挺公道的,而且这家店的老板有买近视镜的配件,近视的人也能玩。

位置:坪洲地铁站A口 轻铁西花园四巷9号。

小声吐槽一句,少数派的线下店是真的把派友当韭菜割啊。非会员99元玩半个小时,会员88元玩半个小时,而且还没有近视配件,如果跟我一样是近视眼的话,就完全玩不了。

总结

VisionPro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只能说是一个体验稍微好那么一丢丢的头显产品,但为之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即使在中国大陆上市,也肯定是无法挽回其初代产品的颓势,目前来看只能是继续观望其发展,初代产品是不适合普通消费者购买的。

[日常碎碎念] 参加CPR+ AED使用培训

4月是公司的健康月,恰巧在健康月期间有组织大家去学习正确的人工呼吸知识和如何使用AED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体能太差了,摁三四个轮次后就累的不行,借着这个理由,最近还开始了健身计划,到时候年终总结的时候,再汇报一下成果)

Mini Cabrio

首先我想回答一下,在2024年中国大陆地区电车市场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为啥我还在看汽油车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趁着年轻有资本,赶紧体验一下油车的乐趣,后面成立家庭后,再考虑是否换成电车。

趁着年轻和工作2年攒下的一点钱,我也想要体验一下敞篷汽油车的乐趣。我想知道网上大家热烈追捧的汽油机轰鸣的声音是啥乐趣,敞篷到底爽在哪里?如果我能顺利的找到这些答案后,我估计我就能够心安理得的去拥抱电车了。

上午去公司附近的宝马4S店试驾了一下Cabrio,其中空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车如其名,外面看真的是非常迷你,但上车后却又是另外一种感觉。在关篷状态下,前舱空间依旧充裕。我坐上车其实头部空间还能有一拳半的空间,让人觉得视野非常的开扬,没有Z4那种非常战斗局促的感觉,印象分直线上升。即使是一辆敞篷车,但Cabrio还是配备了四张椅子,短途通勤下,后排还是能够坐两个人。不过对于我来说,我的座位需要靠到最后,实际情况下,最多其实只能坐三个。

尾箱空间也有惊喜,在关篷状态下,可以把折叠机构的保护挡板收起,就能利用借到更多的空间存放行李。后排座椅拍倒的时候也可以直通到尾箱空间放点东西,还挺实用的。

今天简单的跑了两圈,总体体验下来是操控好,也是指哪打哪的感觉。试驾小哥带我上了调头立交,感受了一下底盘,60公里过上桥的弯道还是挺有信心的,不会让人感觉很飘。性能比不上特斯拉,属于是踩了油门,发动机有轰鸣,但是提速也就那样子的水平。即使在Sport plus下,也只有一点点推背感,性能这一块确实没啥可提的。敞篷后,由于关篷头部空间还有一拳半,所以关窗后,其实只有一点来自后方的气流,气流控制非常出色。如果不想要后面的气流也可以找参加订价值5000元的防风网解决。(原厂价格贵的离谱,就这么一块小板子居然要5000元。要是真的买,我肯定就上淘宝搜一个200-300的就算了。)

停车的时候,由于Mini宽度有限,其实停车非常好停,在能停下X5的车位里,其实还有额外1/3的空余空间,所以对于新手来说非常友好,即使是斜着停进车位了也不怎么会影响到其他人,这个还挺好的。

后面问了4S店的价格,现在裸车+购置税+补贴+保险的落地价在39-40万左右。个人感觉价格还算可以接受,不会很过分。另外虽然现在工厂停产了,但敞篷系列明年其实还是会恢复生产的,现在停产更多是为了让出部份产能给电车生产,所以停产了,不代表后面就买不到新的敞篷Mini了,所以不用被销售给绕进去了。

[日常碎碎念] 买个蛋挞吃吃!

休完春节假期后,不知道是不是开始习惯工作节奏了,突然就有写SideProject的想法了💡。最近正在研究写一个Firefox的拓展程序,用于在Firefox上快速切换whistle规则,希望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开发效率吧。周末计划去试一下mini的敞篷,到时候回来再写一篇博文分享一下。

Fumee

今天吃的这家Fumee虽然做的是FineDining,但内核其实是中菜西作。料理结构和出品方法借用了Fine Dining的思想,分成前菜、海鲜、红肉、甜品,出品精致化,每道料理的摆盘都非常的精致,流水线话,每位厨师只负责菜品中的某一个部份。食材上由于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不难看出主厨中菜西作的idea。同时由于主厨来自于重庆,口味上其实会偏向川渝口味。因此在料理中看到青椒酱、辣椒油、汾酒、之类的川渝元素也不足为奇了。整体吃下来,我的评价是食材很棒,调味一般般,甜品和酒水有惊喜。

我承认主厨的立意是好的,但是部份餐品的调味上还是略显粗糙,比如蟹肉盏,虽然服务生提及内部添加了意大利黑醋,但其实吃进嘴里只剩下螃蟹的鲜味和蟹黄的味道,味道之间还做不到互相融合,一种味道总是会被另外一种浓烈的味道所覆盖。又比如甜品使用的黑松露雪糕,浓烈的让人有点反胃。这种表现其实是会让我有点失望的,毕竟1688元一位的价格下,应该提供更好的出品水准才对。

万幸的是酒水没有拉跨,前菜部份侍酒师也知道口味浓重,推荐了雷司令佐餐,清爽的雷司令帮助缓解了厚重的调味,红肉部份推荐了2020年龙堡爱丽丝老藤红葡萄酒,由于在后处理中进行了过桶处理,在酒液中能喝到浓烈的橡木桶的香气,让人非常的满足。结尾的Petit four(花色小蛋糕)以广式甜品为主题,做分别对杨枝甘露、柚子蜜、杏仁茶和黑芝麻糊做了解构处理,味道出奇的好。(这其实也是比较让我奇怪的点,明明法式甜品能做的这么好吃,调味上就不应该这么差才对。)

MG Cyberster 敞篷跑车

说实话,最近一个月在博文上确实是有点高产,但是感觉不吐不快,发在朋友圈上好像有点太过于张扬了,还是发到博客上比较合适。

下午跑去试了一下cybertser意料之外的好,我主要是关注两个点:191cm身高的我坐的是否舒适、开篷后是否很吹头。

第一点,乘坐感受跟宝马Z4非常相似,191cm身高的我坐进去,关篷的时候基本还有一个拳头的空间(腿长,身子矮),坐起来其实不会碰到篷顶,而且还挺宽敞的。不过方向盘只能上下调节,右腿还是会有点挤,即使已经有舒适进入的配置,坐进驾驶室的时候还是有点卡脚。

第二点,是否会吹头。之前看了YYP的车评,在市区60以下不会很吹头,60乱流会非常多。实测确实如此,关窗后会有改善,但是还是会有,我看小红书上其实已经有商家开模做了挡风板了,可以后面买一个装上,应该能改善这个问题。(问了一下店内的销售,厂家居然没有这个配件,有点震惊,难道参加在赛道跑圈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么?)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在城市道路开并不会很吹头,比如广深的市区,车速基本都是在60km/h以下,其实跑起来并不会吹头,即使有点吹戴个帽子就好了。还有就是广深的天气是亚热带气候,真正冷的时间并不会有很多,所以城区内使用应该还好,跑高速的时候估计就得关蓬跑了。

关蓬的静谧性不错,驾驶体验跟特斯拉十分相似,都是指哪打哪的类型,可以说就是model3的敞篷版也不为过。悬挂调教挺硬的,过减速带和碎砖路面能感觉很抖。方向盘很轻,这个我没留意是不是开了舒适模式,但感觉不会有那种需要大力出奇迹的情况出现,操控的手感还是非常不错的。今天试驾的是最低配的后驱版本,但性能已经十分够用,丝毫不会因为是一台2吨多的车,在加速体感上会有迟滞的感觉,跟特斯拉的油门响应一样很灵敏。白色内饰暂时没消息,不过也没否认没有,估计得等一下。店内银色要订车,不过排产估计也是1个月内的事。 价格上其实还好,最终买的话肯定是买34万的中配的,因为毕竟是个跑车,盲点、AEB之类的配置还是有必要的,在最低配版本中居然不是标配的,实在是该骂。

还有两个要吐槽的点,一是门店销售极其不专业,光是弄个试驾登记就弄了半天,随便问个参数也是一问三不知,试驾的时候的安全员居然是个帮忙办理上牌业务的小哥,把我给整懵逼了,试完车之后,销售也没来做个回访啥的。虽然不打扰是挺好的,但是销售这么不卖力的销售这个车,这些销售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二是门店位置远的离谱,在楼下的公交车站搭了快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去到4S店,这不明摆着把目标用户赶走吗?都不要说特斯拉这些互联网新车企了,就算是保时捷、法拉利这些老牌车企都知道要在高端的购物中心部署一些展示门店了。一台售价超过30万的汽车,中心城区内居然没有一家门店可以试驾,反而城区内可以试驾到名爵的MG7,上汽这波操作真的给我整麻了,希望年后上汽能有所改善吧。

想买Model 3

周末去试驾了Model 3,真的好爽,动力很强,随踩随有,比之前家里的福特锐界要爽快伶俐很多。自动驾驶也很棒,目前AP的自动变道感觉已经能够很解放双手了,更不要说Q1会进来大陆的FSD了。还有就是App感觉比其他家都要做的更加精致。Anyway,说这么多,我真的好想买啊!(内心的唯一小纠结就是是否继续坚持敞篷的想法💡)